国际台记者王竹、魏宇晨在盐池县采访村民 闫博摄
宁夏扶贫办互助资金管理中心主任 任媛接受国际台记者采访 闫博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竹、魏宇晨、闫博):贺兰山下,一马平川花落花又开,风儿吹过,吹黄了树叶吹老了好少年……这是一个宁夏汉子唱出的家乡的真实写照。
地处中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毛乌素、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所包围,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个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得尤为缓慢。“人行百里不见水”和“苦瘠甲天下”是当地人的口头禅。
面对自身的不利条件,宁夏没有“等靠要”,而是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条通过小额信贷开展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宁夏扶贫办互助资金管理中心主任任媛介绍说:“我们宁夏的这个扶贫小额信贷,是从2015年的3月份开始的。在2014年7月份的时候,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还有人民银行下了一个《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的基础上,2015年3月份,宁夏召开了一个全自治区的金融扶贫启动会。(从这以后)我们这项工作进展是比较快的,在2016年,我们的扶贫小额信贷单单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块的贷款额,达到了33.7个亿,覆盖贫困户8.21万户。”
为了搞清小额信贷在当地的落地情况,记者来到小额扶贫信贷工作开展得比较早的宁夏盐池县。盐池尽管偏居中国大西北一隅,却拥有两个“国字号”招牌,一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滩羊之乡”,另一个则比较苦涩——“国家级贫困县”。
为什么滩羊这么有名,却不能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呢?通过走访,记者发现,近年来,国家实行退牧还草的生态涵养政策,靠传统粗放的滩羊放养之路奔小康显然难以为继……
“你看那流水不回头,夕阳下了山,送走了这个,送走了那个,可再也不回来……”
就像歌里唱的,跟许多贫困地区一样,在面临生计转型时,一批人选择了离开,去往大城市打工,很少再有人愿意回来。所以,这片旱塬腹地的面貌也一直未能改变。
盐池县花马池镇裕兴村的季殿是家里唯一的男劳力,从村干部的一次小额信贷政策的宣传中,他听出了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扭转命运的希望。他说:“以前就是种玉米,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到2000块钱。当时一家五口人就住一个小房子,还不到60平米,挺不方便的。当时盖房也没有资金,小孩儿上学也没有钱,供不起上学,最后也就辍学了。(后来)村镇干部介绍说有这个3-5万元的小额贷款,我们就找村干部协调争取了贷款,我就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一开始搞起了一道大棚,现在扩展到五道大棚,一道大棚每年刨去开支能净收入1万左右。自从大棚种植有收入以后又盖了新房,有100平米。哎,现在就是感谢政府的政策好,扶持力度大,自己也有信心干这些了,以前根本没有自信心,没有好的政策,就没有农户好的发展。 ”
当年帮季殿申请到小额扶贫贷款的裕兴村村支书王旭镇说,为了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当地政府还出台了保底的政策:“咱们县上出台了政策,包括(小额扶贫)贷款都有保险,能够叫农民(通过贷款搞起来)的产业最起码不受损失。”
当地村民说,在这里,小额扶贫信贷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当地人还自编了个节目来讲述小额信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小额信贷贷妇女,勤劳吃苦财源到,不押房地押信誉,信誉是什么?信誉值千金!
夫妻双方同治家,羊羔牛娃往回拉,专款专用作用大,怎么了?看我的!
高高兴兴开会来,和和气气把钱赚,你言我语说致富,咋了?发财啦!
想要致富勤快点,腿脚麻利把组找,贷款模式要清楚,清楚怎么了?不糊涂呀!
小额信贷到村来,我村妇女甩开干,齐心协力搞致富,恭喜发财!”
滩羊养殖曾是盐池县的传统产业 王竹摄
谈到现在的收入 盐池县农民季殿在他的蔬菜大棚里露出笑容 王竹摄
盐池县扶贫办大厅悬挂的全县脱贫任务图 王竹摄
季殿给自己的新房添置了不少现代家具和电器 王竹摄
通过小额信贷脱贫之后 季殿家里盖了100平米的大房子 王竹摄
小额信贷扶贫手册被季殿悬挂在家中的显著位置 王竹摄
盐池县的现代农业大棚种植已初具规模 王竹摄
村支书王旭镇接受记者采访 王竹摄
国际台记者闫博、魏宇晨在宁夏扶贫办采访 王竹摄
贺兰山下 一马平川 王竹摄
宁夏常年干旱少雨 植被稀少 传统农牧业发展缓慢 王竹摄
盐池县的小额信贷银行地处盐池县城的核心位置 王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