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就要提高干部在网上的公信度,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更新理念,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加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仅对于抓好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组工干部提出的客观要求。广大组工干部要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网络舆情规律、网络社会与组织工作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学习与研究,充分认识组织工作在网络社会生态下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形成与之相对的工作理念,夯实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基础。(二)注重防范,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常态化建设组织部门要在应对网络舆情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强队伍、主流阵地、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1、抓好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建设。加强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建设是加强组工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保障,只有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才能有效应对组织部门网络舆情。一是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骨干力量。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文字功底强、熟悉网络环境的的组工干部,负责党建信息发布、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等工作,并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及时开展正面引导。二是加强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训。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开设网络知识、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邀请舆情分析、公共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定期对网络舆情应对干部开展培训,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快速反应、及时应对、正确引导网上舆情的能力。2、抓好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党建网站建设。以打造新时期网络舆论主流阵地为落脚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flash等形式,办好、办活党建网站,切实增强党建网站对网民的吸引力、感染力,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宣传上占据优势地位。二是着力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与主要网络媒体建立沟通渠道,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针对组织部门重大政策举措、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记者参加,增强舆情引导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抓好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能职责,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员,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建立与宣传、公安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以形成工作合力;加大考核问责力度,把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纳入组织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办法,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推动工作高效开展。二是建立完善信息发布机制。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组织部门的公信力,掌握组织工作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制定网上信息发布办法,对网上信息发布内容、发布职责及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对组织部门各项重要活动、重要政策、重大工作部署,特别是网民非常关注的公选领导干部、公务员考试、领导干部调整、干部任前公示等内容上,按照规定程序及时通过党建网站和权威网站发布。探索建立组织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发布组织工作重要信息,依托地方政府网站、党建网站随时发布组织工作新闻信息。三是建立健全舆情监控机制。制定网络舆情监控和舆情搜集上报办法,指定专人负责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实施动态监控,即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同时,编发网络舆情日志、舆情专报等,通过分析和研判,掌握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四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将舆情热点分为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分别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回应原则、工作流程、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舆情热点出现后,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根据网络舆情类别和等级,及时启动应对预案。(三)主动应对,确保网络舆情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当网络舆情发生时,要能够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有效解决网络舆情事件,维护组织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1、反应迅速及时。面对涉及组织工作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组织部门不能采取缺席失语、消极对待的方式,而是要积极主动、迅速处理,用有说服力的事实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避免出现网络上认为组织部门“不作为”的情况,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2008年“南京某副处级干部抛妻弃女”事件发生后,江苏省委组织部在第一时间责成南京市有关部门查清情况,联络网管部门对帖子进行处置,协调宣传部门在传统媒体介入炒作时及时帮助处理,使该事件在引起传统媒体的炒作之前就被消弭于无形,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2、措施得当有力。2009年的“周森锋事件”,面对网民关切关注的问题,宜城官方给出的只是“挤牙膏”式的回应,公开信息的极度匮乏,显然不能令舆论满意,让舆论的焦虑进一步发酵,由于官方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与能力不足,导致这起网络事件最终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对此,当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后,要根据相关的工作规范和纪律,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采取得当的措施,科学、合理应对网络舆情,打好“组合拳”,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做法,及时跟进,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如事件复杂,不要等到有完整结果后公布,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来满足公众的期待,从而减少网上谣言传播。3、方法灵活讲究。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公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注意应对方式方法,既澄清事实,又讲究情理。对网民的“拍砖”、过激的言论等,要沉得住气、搁得下面子,做到冷静分析、平和交流、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如江苏省2008年公开选调公务员“内幕交易”事件中,组织部的网络宣传员和财政厅的同志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跟帖,有效地制止了发帖者引诱炒作的企图。